安徽:集采医保双保险 切实缓解“看病贵”
- 来源:安徽日报
- 2022-06-20 11:01:03
- 收藏
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在医疗资源均衡化、基层卫生事业提质、保障医疗改革、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方面持续推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我省各地卫健部门齐心协力,持续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尽力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有保障。
深化医共体改革 不断夯实基层医疗
“现在到乡镇卫生院看病,有县医院的专家坐诊,有时候也有市里面专家远程会诊,不用跑那么远看病了! ”濉溪县铁佛镇村民郑虎说,数年前,乡村卫生机构可没有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医疗水平差,很多病都没法在这里看。短短几年,乡村卫生机构焕然一新,许多村民在村里就能把小病看好,方便多了。
“以往,基层医疗机构闲置了不该闲置的资源、市县级医院看了很多不必看的病、群众花了很多不必花的钱,县域医共体改革有力推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给基层老百姓带来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濉溪县医院副院长金正瑞说。
近年来,濉溪县医院、县中医院牵头,分别与当地12家和6家乡镇卫生院联合组建2个县域医共体。该县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乡村三级联动,抓政策落地,初步实现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的医疗改革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地加强基层医疗建设,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的卫生健康服务。
2019年,我省探索创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实行“两包三单六贯通”,将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按人头打包预付给医共体,对医共体实行清单制管理,贯通群众看病就医的六个关键环节,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并于2020年实现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35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418所,村卫生室15283个,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17675人,其中乡村医生36554人,每千农村人口配备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1.55人,每千农村人口配备乡村医生1.47人,实现每个村有1个卫生室、至少有1名村医服务。
如今,全省59个县(市)已建立12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发展。县域内就诊率 (住院)85%左右,基层门诊服务量占比60%左右。
未来,各地卫健部门将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城市,以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龙头,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推动城市医联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专家、看得好病。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县域全覆盖。同时,在天长、濉溪、蒙城等8个县(市)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试点,建立医防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慢病一体化服务模式。
“患者不动医生动” 家庭医生来帮忙
“我们年纪大了,去医院不方便,现在只要打个电话,村卫生室的窦海医生就上门来看病,给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郎溪县飞鲤镇黄乡村坦上组村民王举荣说。
据飞鲤镇中心卫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这个卫生院按照“家庭签约、分类管理、层级服务”模式,开启了家庭医生“私人定制”服务。以服务团队、相邻几个卫生室为一体,对群众采取村医上门、送医送药等服务。对于特殊情况需要就医诊疗服务的,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对接,开设绿色通道送其就医。目前,飞鲤镇已组建12支家庭医生团队,有52名签约医生。
近年来,郎溪县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改善医疗环境,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2021年,郎溪县已完成38所村卫生室、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社区服务站的建设,方便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诊就医。
依托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从2020年开始,全省开展市、县级医院“千医下乡”,每年安排1000名医务人员到镇卫生院开展 “造血式帮扶”。截至2021年11月底,市县医院资源下沉1525人次,开展外科手术12520次、乡镇卫生院培训41499人次。能开展手术的乡镇卫生院达76%,具备50种以上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达86%。全省108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涵盖了常住人口8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 100%乡镇卫生院和9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我省各地卫健部门积极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患者不动医生动”服务模式,把适宜病种诊疗放到基层,鼓励上级医院医生到下级医院执业;“少跑一次路、一本明白账”,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各项便捷服务。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大医院全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城乡居民为中心,全科与专科联动、团队协调配合、医防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合理引导病人流向、病种流向和医保基金流向,城乡居民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家庭医生。形成家庭医生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安全“双守门人”制度,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集采医保双保险 切实缓解“看病贵”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汪能保和张帮若老两口是实实在在两个“药盒子”,每年需要购买大量药品,2016年以前,每年花费数千元。现如今,汪能保夫妇每年在药费上的支出只要二百多元,减少了九成。
“一年前,在当地医院做了一次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报销前花了5万多块钱! ”日前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界首市民韩女士说。就在前一天,韩女士做了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套件降到原价的六分之一左右,这次患者选择的进口套件报销前只花了6885元 。
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省补充药品招标采购、县级公立医院药品招标采购、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带量采购。通过多轮药品招标采购,大幅度降低了药品价格,提高了药品质量,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其中,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创新“组套分组法”,先后成功开展了骨科关节、心脏起搏器等4类407个产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2019年,通过省级谈判议价,骨科脊柱类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挤压了医用耗材虚高价格,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截至目前,今年我省共完成5类医用耗材、5类临床检验试剂产品集中带量采购,共节约资金约9.72亿元。
我省在医疗保险方面进一步做细做实。今年4月,《安徽省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若干举措》正式出台,把我省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病致贫重病患者6类,细化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条件,对高额医疗费用分类监测预警作出制度安排。同时,对全省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分类资助。我省对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分类资助,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给予80%~90%定额资助,对返贫致贫人口给予70%~80%定额资助,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给予50%定额资助。大病保险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给予倾斜支付,较普通参保人员起付标准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
据悉,2020年至2022年,我省统筹中央和省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共拨付市县转移支付资金45.44亿元,用于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贫困家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对其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等补偿后,仍难以负担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极大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见习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