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岛将投3亿元整治提升 打造广州“外滩”
- 来源:南方日报
- 2019-03-27 16:06:19
- 收藏
沙面将打造成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沙面岛是广州热门的旅游景点,不少游客到广州都会来此地拍照“打卡”。据数据统计,如今沙面岛游客日流量达五千人次。但喧嚣背后,这个坐落于白鹅潭畔的小岛却面临着诸多尴尬现状。
例如,岛上虽然人流如织,但游客大多只是“打卡拍照”,对岛上的老建筑只停留在观感层面,更没有机会进去感受。另一方面,沙面外街非常热闹,但在里巷生活的原住民却缺乏休闲空间,生活品质并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今年的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沙面、沿江西路片区和上下九步行街优化提升,充分利用沙面特有资源禀赋,吸引知名企业总部、时尚艺术机构和精品旅游机构进驻,打造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月初,荔湾区政府官方网站公布了《珠江文化带西堤街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沙面岛整治提升工程和芳村大道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的询价文件》,提出将对沙面、西堤以及芳村大道南一带进行整治提升。
记者通过招标公告了解到,本次提升范围为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沙面南濒珠江,北至六二三路北侧,西至珠江隧道西侧,东至人民桥,总体提升面积39.1公顷,含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7.7公顷。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对岛内的八条大街、内街里巷的灯光照明、绿化景观提升;对岛内的车道、步行环境进行优化改造等。总投资为3亿元。
根据工程合同工期,2019年6月30日将完成全岛照明提升、植物绿化提升、沙面岛临时停车架建设、交通管制,2019年9月30日将完成场地环境提升、内街环境提升、黄沙码头前广场改造,2019年12月30日将完成建筑立面精细化整治、停车场建设、步行环境优化、堤岸景观整治。
沙面全岛新建建筑“限高”12米
记者了解到,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仍在公开征询意见阶段。其中将沙面全岛31.4公顷范围划入核心保护区,经批准允许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沙面整体风貌相协调。规划范围北至六二三路北侧,西至珠江隧道西侧,东至人民桥,保护面积39.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7.7公顷。
沙面有着广州露天建筑博物馆之称,周边分布着上下九步行街、粤海关旧址等历史遗迹。其中的文保单位、传统风貌建筑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修缮;除必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经批准允许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沙面整体风貌相协调;进行改善、修缮和危房原址重建活动时,不得增加具有合法产权的原有房屋的建筑高度,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协调,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原址重建的建筑,其层数和檐口高度应与相邻建筑相协调。规划同时要求在核心保护区内保持现有街巷尺度,提倡小规模的交通改善和梳理,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建设控制地带包括六二三骑楼街沿街建筑,总面积7.7公顷。规划要求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和扩建活动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在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进行改建、修缮和危房原址重建活动的,不得增加具有合法产权的原有房屋的建筑高度。进行建筑活动时禁止大规模拆除建筑。
沿江西路800米路段拟打造为广州“外滩”
除了沙面岛之外,沿江西路一带的改造也即将拉开序幕。3月26日,广州市荔湾区旧城改造项目中心对珠江文化带西堤街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进行公开招标。
沿江西路分布了南方大厦等著名商业载体,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独领风骚,但近年,沿江西路商圈日渐落寞,周边也成为各种电子产品批发市场的聚集地。在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荔湾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广州市人大代表、荔湾区委书记陈小华表示,集合了南方大厦、粤海关、广州邮政博物馆等建筑的沿江西路,将有长约800米路段有望打造成广州“外滩”,9月底前完成立面整饰、光亮工程等,实现整体面貌提升。此外,沿江西路目前的众多电子批发市场将寻求逐步收回的可能性,后续或将引入文创产业。
根据招标公告显示,此次改造项目位于西堤街区人民南路、沿江西路、新基路范围,改造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道路长度约1500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街区场地改善、背街里巷改造、建筑立面更新、照明品质提升等,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人民高架桥底的整饰改造和景观照明改造等。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根据工程合同,2019年9月30日前各项工程将全面竣工。
今年的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美丽荔湾,高质量建设精品珠江西十公里,有序开展沿江西路、沙面等历史建筑风貌区景观设计。目前,荔湾区正在逐步进行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从永庆坊项目,到沙面环境整体提升,再到沿江路一线改造,越来越多的实践为区域产业活化不断提供着可复制的经验。